恶寒是中医术语,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的一种症状,可能与外感风寒、外感风热,阳虚等多种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外感风寒:当人体遭受风寒邪气侵袭时,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会出现恶寒。此时患者可能伴有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等症状。在寒冷的冬季,外出时衣着单薄,风邪夹寒侵袭人体,容易出现明显的恶寒表现。外感风热:虽然风热为阳邪,但在疾病初起时,邪气侵袭卫表,卫气被郁,也会产生短暂的恶寒。但恶寒往往较轻,且很快会转为发热,伴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等风热表证的症状。在春秋季节,气候多变,容易感受风热之邪,出现恶寒与发热并见的情况。阳虚:阳气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当人体阳气不足,尤其是肾阳亏虚时,温煦失职,会出现长期的恶寒症状。通常还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阳虚表现。年老体衰或久病之人阳气虚损,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感觉寒冷。疟疾: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之间,正邪相争,发作时先恶寒战栗,随后则高热、汗出,之后症状缓解,周期性发作。在疟疾流行地区,被疟蚊叮咬感染疟原虫后,可能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典型症状。疮疡初期:当体内热毒壅聚,尚未透达体表时,也会出现恶寒。随着病情发展,热毒外透,恶寒症状会逐渐减轻,继而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皮肤局部出现痈疽疔疮之初,可能先有恶寒不适,而后才出现疮疡的典型表现。恶寒作为一种中医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多样,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