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三毒是什麼意思?
取得連結
X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謝宏其【佛經館】
5月 07, 2020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提到「貪瞋癡」,佛教中也說「貪瞋痴」會毒害人們的身心、障礙人們修行,所以稱為「三毒」。但是「貪瞋癡」到底代表著什麼?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
所謂的「貪」就是「想要更多,不知滿足」,例如:我們吃飯時,明明已經飽了,卻貪求食物的美味,還不停的繼續吃,這就是一種「貪」;有些人明明已經很富有了,卻還想賺更多的錢,超出自己一生所需的財富,也算是一種「貪」。這樣看來,「貪」在生活中似乎是無時不刻在發生,也許有人會覺得:人性本來如此,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太過貪婪、貪心,那麼他的生活中,必定充滿了煩惱,無法快樂起來,為什麼?佛法認為:貪愛是煩惱的根源,就拿剛才所說的例子:貪求食物的美味而吃到撐,小則肚子不舒服,久而久之則會影響自己的健康,或者造成肥胖而必須煩惱自己的外觀;貪求更多的財富,則必定會開始煩惱「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錢財」,為了賺更多的錢,就必須承受更多的投資風險,增加了生活中的壓力和得失的心理。此外,貪往往伴隨著無法滿足的痛苦:因為不知足,所以就不斷執著地追求某種事物,無法停止。
這些例子,還只是「貪」在生命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要細說,恐怕無法在短時間說完。歸納起來,人們貪求的事物,粗略可分為五種:一、財富:對金錢貪得無厭,甚至不擇手段,破壞環境、道德也無所謂。二、性:對於性的需求不懂得節制,與自己伴侶以外的人發生關係;貪求一時的快感而違背倫理、道德,不惜違背法律或破壞別人的感情、家庭。三、名聲:為了增加知名度,使用欺騙的手段;貪求好名聲,不顧是否造成別人的損失、痛苦。四、食物:貪求食物的種種滋味,非得要某些美食才吃,其他的不吃;囤積自己喜歡的食物,卻吃不完而浪費掉。五、睡眠:喜歡睡覺,無法經常保持清醒的狀態。
說了這些,並不是希望人們完全不做這些事,而是希望大家對「貪」有所警覺,在生活中盡量能做到「少欲知足」。如果發現自己有過度貪求的現象,自己應該知道要節制一下。
佛法中有對治貪心的修行方法,稱為「不淨觀」,它的原理是利用「觀察我們身體的不清淨」來消除我們的貪念。
所謂的「瞋」就是「因為事情和自己期望的狀況不同而生氣」。「瞋」是一種負面情緒,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改變這些使自己不高興的狀況,而演變成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瞋」,也有可能引發戰爭。另外一種「瞋」的行為,則是「報復」:因為對方讓你遭受損失、痛苦,所以要讓對方也感到痛苦。所以說,「瞋恨」是一種傷人又傷己的行為,比較微小的「瞋」,也許看來沒有多大的壞處,但是如果經常發生的話,是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的,因為,經常發怒和處於生氣的狀態,會影響我們身體各種激素的分泌。此外,佛教有「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的說法,瞋恨會減損我們所累積的功德;而且,當我們生氣時,會破壞我們的定力,心無法靜下來,身和心都會覺得熱惱,變成一種痛苦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驕傲自大」在佛教中,也被歸類為一種「瞋」,因為「驕傲自大」通常帶有一種敵意,想展示自己的能力,給所有的競爭者看,如果有人敢來挑戰,就會引發自己的「瞋」。所以,待人處世還是謙虛一點好,也減少人與人之間摩擦的可能性。
怎麼樣減少瞋怒?降低太過自我的態度、培養「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都能減少衝突。佛法中有對治瞋恨的修行方法,稱為「慈悲觀」──觀察在輪迴中的每一個眾生,都是在苦海中載浮載沉,承受痛苦卻又無可奈何,因此,對所有的眾生產生「希望他們都能永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的念頭,能使我們的「瞋恨」逐漸平息。
所謂的「癡」就是「不明白事物的道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世間一切痛苦的起源,其實就是「不明白事物的道理」,稱之為「無明」,這是個很艱深的論點,但是我們現在能知道的是:依據佛陀的教導,思惟佛法、實踐佛法,就能獲得「智慧」、打破「無明」,而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消除所有痛苦的根源,得到解脫。所以佛法中對治「癡」的方法,就是:依照佛法去思惟、觀察「一切事物的真相」,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我們就能永遠地離開一切痛苦、得到安樂和涅槃的境界。
貪、瞋、癡三毒會給我們帶來痛苦、煩惱,在完全消滅「貪瞋癡」之前,我們應該開始試著先去制伏「貪瞋癡」,壓制它們,減少它們對我們的生命所造成的干擾。然後,在我們完全消滅「貪瞋癡」三毒後,就能獲得真正的大自在。
取得連結
X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匿名2022年2月25日 下午5:04讚!
回覆刪除回覆Unknown2022年3月16日 下午4:18Good
刪除回覆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6月15日 上午10:48明白了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7月11日 下午5:57真好 懂了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7月27日 晚上11:18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8月1日 中午12:15開悟,明白了。謝謝你。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8月27日 下午2:02謝謝分享,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8月30日 上午10:36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8月30日 晚上11:34身口意,身體力行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9月17日 下午5:59明白了謝謝 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10月3日 晚上7:53謝謝分享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2年12月3日 上午10:01Thank you so much!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月15日 下午1:37🙏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2月6日 下午5:31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2月12日 上午9:44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2月12日 上午9:45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3月24日 上午11:10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匿名2023年4月11日 中午12:29深心感恩
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4月8日 中午12:14善人相助 🦉堅守正念
刪除回覆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4月16日 凌晨2:29淺顯易懂,感恩智者(合十)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4月22日 上午10:21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6月4日 下午3:28感恩您!謝謝您!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8月26日 上午10:11感思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9月4日 晚上10:31好難懂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0月17日 上午9:12感恩,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1月2日 清晨7:57多謝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1月9日 凌晨3:21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1月30日 上午8:22🙏🙏🙏阿彌佗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2月2日 下午6:04謝謝。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2月24日 上午8:44讚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3年12月24日 上午8:44讚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1月6日 上午11:36感恩 ! 隨時警惕自己。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1月21日 下午5:53收到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2月15日 中午12:02深入淺出 謝謝 昨夜困擾許久呢....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3月21日 上午11:28謝謝明白了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3月29日 凌晨1:16謝謝!又多明白了些意思希望您能多分享~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5月29日 晚上11:02感謝。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6月18日 凌晨12:21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7月11日 凌晨2:20感恩分享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7月30日 清晨7:32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7月31日 晚上8:08感恩.了解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12月8日 上午9:55阿彌陀佛,感恩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4年12月24日 凌晨12:09謝謝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2月3日 凌晨4:02解得好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2月3日 中午12:58佛法自在人心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3月5日 晚上9:20阿門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3月5日 晚上9:23感謝這位法師的分享,我會嘗試建議把這篇文章加入聖經,願天父愛你,阿門🙏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4月28日 上午10:11感恩隨喜願世界和平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5月18日 下午5:03超棒的!剛開始學佛法,這是很棒的文章,學到很多,感謝你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5月27日 下午3:28正心正念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6月15日 凌晨2:27南無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6月25日 清晨7:30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匿名2025年8月17日 晚上11:17🙏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謝宏其【佛經館】
3月 26, 2020
心經雖然短短兩百多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裡面所包含的佛法觀念,卻是相當豐富的。由於心經很短,但是又要說明難以表達的艱深佛法,因此它的用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決定的,這也使得後世研讀心經的我們,不得不在其文字中,反覆尋求、研究,期望能從精簡的用字遣詞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跡,證明心經中和其他經典中的佛法互相符合的觀點。 心經在一開始就說:如果能看見「五蘊皆空」就能消除所有的苦,那麼「五蘊」是什麼?用佛教術語講,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的產物;用白話說,「五蘊」就是: ‧色:外在的物質環境,摸的到、看得到、佔有空間的物質。 ‧受:眾生的心理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 ‧想:眾生腦海中的思考。 ‧行:驅動眾生行為、動作的心理活動。 ‧識: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外部環境,所產生的識別產物,像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另外,還包括我們接觸到「感受、思想、行為」後所產生的「意識」。 這些人們外在、內在的事物,就稱為「五蘊」。「五蘊」代表著什麼?「五蘊」構成了「我」;如果「五蘊」不存在,那麼「我」便無法存在了。 再來說「空」。「空」最原始的意義是:無、沒有、不存在,我們說:「盒子是空的」表示盒子裡沒有任何東西;但在佛法之中,並非如此單純,尤其在大乘佛法中所說的「空」,經常是指「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得」的境界。心經中所說的「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境界,所以這裡所說的「空」,應該是指那個「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的不可思議境界」。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如果心經所說的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那麼心經對一般人就沒有任何利益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有兩個理由:首先要說的是,佛法的「修習」是由淺到深的,對於「空」的理解,也是漸進的,先用較淺的理解來解釋,也是說得通的,等到累積了足夠的因緣,理解的層次自然就會提升;其次,單單是讀誦心經都有功德了,何況是對經文能加以解讀,雖然還沒到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如果有初階的理解,它的功德是遠大於僅僅念誦佛經的。 回到主題,我們說到「五蘊皆空」的意思是指:「五蘊」是「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而「五蘊」又構成了「我」,所以換句話說,其實「五蘊皆空」就是「無我」的境界。 但是,回到現實,一...
閱讀完整內容
佛教的「三藏」(經、律、論)是什麼意思?
謝宏其【佛經館】
4月 23, 2020
佛教的典籍是什麼?佛教的教義、教理是從哪裡來的?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佛教的「經 」,例如:心經、金剛經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佛教典籍。佛教中所謂的「三藏」就是指這些典籍,「三藏」又分為「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統稱「三藏」,至於為何稱之為「藏」?我想應該有「寶藏」和「收藏」的意義吧! 最初、最原始的佛教教理,來自於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所說而留傳下來的教導,這些教導後來就成了後世佛教徒修行的理論和方法。因為有佛陀後世的弟子收集、紀錄、翻譯這些教導,我們現在才能夠輕鬆地獲得各式各樣的佛教典籍。 漢傳佛教的典籍在歷經中國古代的僧人、佛弟子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整理之後,由政府主導集結,將所有有關佛教的典籍去蕪存菁,集合起來成為「大藏經」。大藏經的內容、數量相當龐大,到了現代,已經成為佛教研究的重要來源。 漢傳佛教的典籍分為三種: 「經藏」是指記載「佛陀親自說明的佛法」的典籍,大多以一次宣講的內容為單位,稱為一部「經」,雖然某些「小乘經」有經過佛弟子的分類,但仍是佛陀所說,還有一些「經」因年代久遠,已有部分缺漏,而無法完整的呈現一次宣講的內容。 「律藏」則是指收錄「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的典籍,佛陀為了讓佛弟子能更為有效的修習佛陀所說明的種種教導,所以制定了戒律,這些戒律是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修行中必須持守的規範,雖然重要的戒律並不龐大,但是如果要詳細記載到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和不同種類的修行者不同的所有戒律,還是需要寫入典籍中,便於往後查閱和研討。 「論藏」則是指「後世有成就的佛弟子所寫,用來解釋佛經和佛法」的典籍,論藏中的典籍是用來輔助理解佛經的,除了那些不是依佛經而編寫的大著作外,「論藏」中的典籍通常是要和佛經對照著看的。當「經」中的論點和「論」中的論點有衝突時,還是應該依照佛經所說為準,究竟後世佛弟子和佛陀的修行境界是有差距的,他們所理解的佛法境界當然不一樣。 除了漢傳佛教有經、律、論三藏外,南傳佛教也有所謂的「巴利三藏」,另外,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也都有類似漢傳佛教,集結所有佛教典籍的大藏經。 我們常聽人稱呼唐朝的玄奘大師為「唐三藏」,其實,「三藏」並不是他的名號,佛教將精通經、律、論的高僧稱為「三藏法師」,對玄奘大師的這個稱呼就一直沿用到現在,現在反而有一些人不知道他...
閱讀完整內容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謝宏其【佛經館】
11月 07, 2019
「真如」是大乘佛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真」的意思是「真實」、「不虛妄」,「如」的意思是「如常」。想要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並不簡單,大乘佛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這個概念;如果能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可以說等於了解了一半以上的佛法。「真如」有很多意義相同、但名字不同的稱呼:空性、佛性、法身等都是指「真如」,這只是佛陀為了方便眾生了解,所以用不同的文字說法來表達。 「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但它同時又獨立於一切事物之外,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是有「生滅」的:人有生老病死,山川、大地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毀壞、改變,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物質都會衰變;此外,人的心也是不斷的變動著,我們的念頭、行為、感受,時時刻刻都在生起滅去。但是,做為一切事物本性的「真如」是不生不滅的,它超越了一切事物的定義、沒有形體、無法捉摸、永恆而不變動。 換句話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不停地生生滅滅,其實它們的本性是永恆不變動的,我們所看到的「生滅」其實是「假象」,就像是夢境或海市蜃樓那樣的不真實,這也就是「真如」名稱的由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們所看到一切事物的生起滅去竟然會是種「假象」;我們對一切事物,有著錯誤的觀念,以為事物的生滅是千真萬確、不須懷疑的事實,卻沒有觀察到:一切事物其實都有著永恆不變的「真如」本性。 「真如」的另一個表達方式是「空性」,「空性」是超越語言文字、不可形容、不可言說的,所以,同樣的,「真如」的實際樣貌,也是無法用言語來敘述的。 「真如」也代表著「佛性」,「佛性」就是佛所證悟的覺悟之性,清淨而沒有污染。所以,如果有人能真正的完全理解「真如」的意義,那等於是看見了「佛性」,離成佛也不遠了。 在我們逐漸了解「真如」真正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理解,開始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慢慢改正過去我們對一切事物的錯誤觀念,即使我們尚未能完全了解「真如」的完整意義。當我們能在事物的生滅中,開始察覺事物不生不滅的「真如」特性時,漸漸地,我們對於事物的執著,就會跟著逐漸淡化,於是我們能以一種更為從容、自在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不會再讓種種執著的心態束縛而產生煩惱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脫。 大乘佛法並不是一種沒有用的「清談」,如果有複雜難解的理論,那只是為了使不同根性的眾生依照他們的專長去了解佛法所發展出...
閱讀完整內容
佛教所說的「智慧」是什麼意思?
謝宏其【佛經館】
2月 13, 2020
世俗所說的「智慧」和佛教所說的「智慧」有很大的差異,世俗的智慧大多是指聰明才智,然而從佛法來看,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中國古代有個惠能大師,他雖然不識字,但是他對佛法卻能有很深的體會,甚至被選定為禪宗的傳承者;也就是說,雖然惠能在世間的標準看來並不聰明,但是卻擁有佛法所說的智慧。「聰明才智」運用的範圍是在世間的世俗之事,而「智慧」代表著對宇宙人生的透徹瞭解,其範圍是超越了世間事物的。而且唯有透過佛教的智慧,才有可能全面地、根本地圓滿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佛教所說「智慧」一詞,是古印度梵語「般若」的翻譯,準確地說,「智慧」是理解真理的能力,也可以說,「智慧」是理解真理後的產物。那麼,是先有「智慧」後來才證得真理,還是先證悟真理,然後才得到「智慧」?姑且放下這類「雞生蛋」、「蛋生雞」的爭論,我們應該知道,佛法確實提供了「如何獲得智慧」的理論和方法,成佛之道就是一個追求智慧的過程。 廣義上來說,佛教所說的「智慧」是指證悟「真如實相」的過程所需的所有能力;隨著佛法的修行越來越深,修行者的智慧也會逐漸增長,這些智慧能幫助修行者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佛法理論和行為」,使修行者不致於走上錯誤的路。 佛教中有「三智」的說法:聲聞、緣覺修行者所獲得的智慧,稱為「一切智」,即是對「無我」的理解;菩薩道修行者所獲得的智慧,稱為「道種智」,是對世間事物根源的理解;而佛陀所獲得的智慧,則是同時具備聲聞、緣覺的「一切智」和菩薩的「道種智」,稱為「一切種智」,佛陀圓滿的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而沒有一絲疑惑。 要如何獲得「智慧」?佛法有「戒定慧」之說:戒就是持戒,定就是禪定,而慧就是智慧;修行的人藉由「持戒」能產生「禪定」,而藉由「禪定」則能產生「智慧」,所以想要獲得智慧要先修習持戒和禪定。另外還有所謂的「聞思修」之說:「聞」就是「聽聞佛法」,「思」就是「思考佛法」,「修」就是「修行佛法」;想要得到佛陀圓滿的智慧,首先要聽聞佛法,在聽到或閱讀到佛法之後,要去思考這些佛法的內容,在思考完這些佛法之後,還要實際著手,依照內容去修行,然後才能得到智慧。 佛法所說的智慧,是隨著修行的深入,一點一點增加的,所以,我們可以開始試著將目前所得到的佛法體悟,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貪念太過強烈或想要發脾氣時,就能運用「無我」的智慧,加以對...
閱讀完整內容